11月12日下午,光电工程学院举办青年学者学术论坛,论坛邀请青年教师宫卫光博士和牟海迪博士做学术报告,学院部分科研教师和学生参加此次学术论坛。

宫卫光博士做了题为《晶体结构预测:解锁新材料特性的“理论钥匙”》的学术报告,主要围绕晶体结构预测技术的核心逻辑、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展开系统阐述,为听众呈现了这一前沿技术如何成为新材料研发的“理论钥匙”。报告首先讨论了晶体结构与材料特性的内在关联,明确原子排列方式是决定材料力学、电学、光学等性能的核心根源,同时梳理了传统材料研发“实验试错”模式的局限,凸显了晶体结构预测技术出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。随后,报告深入探讨了晶体结构预测的技术核心与实现路径,包括基于热力学稳定性的结构筛选原理、量子力学与机器学习的融合应用、跨尺度计算方法的协同优势,同时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该技术在缩短研发周期、降低成本、拓展材料边界等方面的核心价值。最后,报告总结了晶体结构预测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,如复杂体系预测精度、动态结构模拟等问题,并展望了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深度融合下的发展方向。

牟海迪博士做了题为《内孤立波破碎过程中的再悬浮机制探究》的学术报告,主要介绍了内孤立波破碎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。报告首先从海上波浪出发,介绍内孤立波的相关知识,然后介绍了研究内孤立波破碎对于我国海上活动及国防安全的意义,探讨了内孤立波海上观测和实验室实验的研究现状,并讨论内孤立波实验的主要研究手段,最后总结了内孤立波破碎诱导再悬浮过程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。
两位博士的报告,不仅展现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,更彰显了青年学者投身科学研究的创新锐气。此次学术论坛的举办,既为光电工程学院的学术生态注入了新活力,也为青年学者搭建起展示研究成果、碰撞学术思想的优质平台,进一步助推了学院学术交流氛围的深化与发展。
(文图/刘明超 编辑/马启良 审核/李伟)